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官方网站

学者观点

阎学通:国际关系可以预测 并非只能做“马后炮”

“社会上对国际关系研究有一个误解,认为国关研究只能做‘马后炮’,但其实不是,只要是科学知识就一定有预测功能。”我校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在“国际关系预测——《历史的惯性》再探究”研讨会上说。

2013年7月,阎学通教授的著作《历史的惯性》出版,该书在深刻对比、剖析的基础上预测了中美未来10年的实力变化,提出了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将随即形成的大胆预测,同时还对世界主要大国未来10年的发展走势进行了深入阐述。该书出版10年后,我校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于2024年1月13日举办“国际关系预测——《历史的惯性》再探究”研讨会,邀请我校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等7家单位10余位国际关系领域的权威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探讨书中预测的结果并基于该著作对国际关系的预测研究进行经验总结和探析。

“国际关系可以预测”

一些人认为国际关系是社会现象,不具有可预测性,国际关系研究只能做“马后炮”,对此,阎学通认为这样的认识是缺乏对于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了解。他表示,凡是科学知识都反映事物规律,有预测功能,而预测准确率的高低与预测时运用的理论、方法、经验有关。

阎学通早在《历史的惯性》一书中便提出了国际关系的可预测性,认为一些国际事件的发生有规律可循,许多国际事件发生前都有征兆,且导致许多相同国际事件发生的原因也是相同的,这为人们提供了预测类似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没有检验的预测不是真正的预测”

对于国际关系的预测,阎学通表示,预测的科学性体现在对预测的检验上,检验是预测的必要环节,只有能被检验的预测才有意义。而检验的目的不是为了讨论预测准确率的高低,而是要找出预测错误背后的原因所在,从而不断积累经验,提升预测的准确性。

阎学通认为,预测的科学态度是尽可能清晰明确,尽可能缩小预测精度的区间,使其具有可被检验的具体指标。此外,预测应该具有明确的时间限定、明确的地理位置和具体的行为主体。他以“审慎的乐观”、“长期、短期”、“大国、小国”为例进行说明,诸如此类的预测表述就缺乏可被检验的具体指标。

“国际关系预测应以天气预报为样板”

阎学通纠正了公众对于预测的一个普遍的误区,即预测应该都是正确的。他表示,预测是对或然事务的判断,所谓或然,即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如果一件事100%会发生,则没有预测的必要,只有对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进行判断才有意义。”

据阎学通介绍,一般来讲,预测准确率达到65%,则说明预测的方法具有科学性,达到75%则说明预测具有参考价值,达到85%则具有使用价值,即该预测会成为人们做出选择的依据。“天气预报长期以来都是国际关系预测研究的样板,尽管天气预报也会出错,但其准确率足以证明其有用性。”

“我给自己打80分”

“根据现有的检验,这本书(《历史的惯性》)所做预测的准确率是82.3%,如果让我打分,那我就稍低一点,打80分”,阎学通告诉中国网记者,“这也说明,只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我们还是能够不断提高预测准确性的。”

基于与会者对《历史的惯性》的预测中准确和错误的原因分析,阎学通分享了自己对预测今后十年国际关系的一些感悟。他表示,对今后十年国际关系的预测,应给予内政更多考虑;应当更加重视民粹主义的兴起,从民粹主义日益增强的角度预测今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应当尽量减少或避免民族情感对预测研究的影响;应当基于现实主义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到未来国际合作会减少,对抗会增加,在大国博弈中,更多国家会选择站在强者一边;在国际关系预测中,应根据时间段选择不同方法,例如前五年选择惯性预测,后五年则使用折点预测的方法。

针对国关学界探讨的预测意义,阎学通告诉中国网记者,学者在研究后产生了与主流看法和普遍性认识不同的观点,公开这样的预测社会意义大,而对于那些与普遍性共识相同的预测则意义不大。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我校园1号

邮编:100084

© 2002 - 2020 版权所有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